如何做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
新政策带来了新变化,呈现了新导向,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各门课程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更是给社会性科学议(SSI)课程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实施空间。
2022年9月21日上午,海淀区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课题组核心成员齐聚线上,开展本学期第一次课题组交流培训活动。活动主题为“从评价视角优化SSI课程”,课题负责人刘晓宇老师做题为《SSI课程优化》的分享,海淀教科院评价中心陈朝晖博士做《指向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培训。
以评价优化课程
课题组经过一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习活动设计,并开展课程实施。刘晓宇老师结合政策要求变化和学校SSI课程案例分析,明确了本学期的研究重点是聚焦课程评价,优化SSI课程。针对如何在本课题中落实新课程方案和学科课标;如何在现有的SSI—L活动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学习活动;如何突出活动特色和育人价值;如何使课程结构化、拓宽度、增深度、更加体系化等问题提出研究建议。课题组将从本学期开始,一是以各学校SSI课程共同聚焦的大议题为抓手,加强课题校间的交流,搭建体系化的SSI课程;二是在课程反思单的基础上形成课程评价指标,并重点关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性评价。通过表现性评价的目标、任务、评分规则的制定,反思改进课程设计中的学习任务,在课程实施中增强“教-学-评”的一致性,促进学生学习的进阶。虽然聚焦在SSI课程适用性更广泛的表现性评价,但也鼓励老师们依据课程目标、类型和不同的学习任务,采用更多元适宜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科学思维和情感态度的发展。
指向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
陈朝晖老师从什么是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操作、表现性评价应用中的常见问题以及表现性评价的优势与不足四个方面展开分享,同时对课题校的学习活动设计中的评价问题进行了指导。
01
什么是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通常要求学生在某种特定的真实或模拟情境中,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完成某项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以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或者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完整的表现性评价应包括目标、表现性任务、评分规则三个核心要素。判断一个评价是不是表现性评价,不能只看评价任务的形式,关键还要看任务所要评的是什么。如果任务没有要求学生运用和展示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等复杂的学习结果,那么它们并不构成真正的表现性评价。
02
常见的表现性评价类型有哪些?
纸笔任务、示范与展示、实验与调查、口头表达与戏剧表演、项目和课题、档案袋评价等都是常见的表现性评价。
03
如何实施操作表现性评价?
04
有哪些应用中的常见问题?
1.非纸笔形式的表现性任务较少;
2.表现性任务不真实;
3.任务与考查点脱节,效度低;
4.缺乏可操作的评分细则。
05
有哪些优势与不足?
表现性评价的优势在于有助于直接测查高级思维能力,如学生的口头表达力、文字表达力、随机应变力、想象力、创造力、操作演示技能;能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有助于测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潜力尽可能得到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终身学习打基础。但是表现性评价在主观性问题、公平性问题、成本问题、教师评价素养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通过陈老师的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使参会的老师们对表现性评价有了初步认识。接下来,课题组将按照工作计划开展后续的研究活动,不断优化SSI课程,让学生们在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这一跨学科学习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