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评”一体化的转型
2022年新课程方案的出台,可以说是轰轰烈烈的,尤其对于教育人而言,它就是一份纲领,日常的教学工作,都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
在各种新名词、新概念的轮番轰炸下,老师们可能已经混沌了,对于往后的教育工作充满困惑。事实上,不必焦虑,有些题确实需要破,但有些路我们已经走了半程,是有基础往前进一步的。
以“教—学—评”一体化为例,在新课标出台之前,我们已经在做相关的尝试。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评一体化”在课堂教学中有机促进教师教、学生学和评价的整合,把课堂评价融入学习活动之中,检测和指导教学实践,最终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
那到底什么是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一体化?
课标2022版中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教主要体现为基于核心素养目标和内容载体而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决定育人方向和基本方式,直接影响育人效果;学主要体现为基于教师指导的、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决定育人效果;评主要发挥监控教与学过程和效果的作用,为促教、促学提供参考和依据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正如王蔷教授说, “评”应该发生在日常教学中。
当然,想要达成“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是最好的路径,只有通过教师这个转化剂或中介,课程理念和教学内容才能成为学生成长的营养和能量。
这个转化的过程,对于老师来说,就是新要求和新挑战。具体而言,可以怎么做?
01 进一步探索大单元教学
房涛老师说,新课标下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是确保核心素养有效落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所以今天的课堂教学,要求基于真实问题情境、大任务、大活动开展。
老师要做的是什么?对“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学得怎么样”, 搭建学习支架,铺设学习路径,让核心素养在课堂学生身上真实发生。
这个过程不是那么容易,会面临巨大的挑战,比如如何打破原本的教材单元进行统整?如何知道自己的拆分整合比原来教材编者的更好?哪些内容是可以不教的?怎样整体安排学生在每一节课时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
这些问题都是在现实情境中面对的真实困境,是我们探究单元整体教学不得不迈过的难关。于是,我们针对这个话题,纵深研究,从课时到单元、跨内容到跨学科、目标到设计、课堂教学样态、单元整体评价等维度,一环一环,为每一个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方案的可能性。
02做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和教学提示中大量增加了实践活动的要求,如观察、考察、实验、调研、操作、设计、策划等。那么,教师如何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摈除虚假探究,真正实现智慧叠加,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还将其变得更加高质量?
小组合作探究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但这个过程绝不是简单分组那样简单。
那么,真正的合作学习应该是什么样?怎么打通关节实现深度合作学习?也许可以从以下方法和思路着手:
1.根据目的、时长、组合方式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合作方式。比如佐藤学教授主张4人一小组,挖掘学生个性化;美国约翰逊兄弟创立项目制小组,将任务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子任务时相互补充,等等。
2.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专业精细环节。比如做好小组合作学习前的准备,过程中激发学生内驱力,学习后的评价怎么做,等等。
3.提前学习一些工具和技巧。比如设计规则:小声说话、礼貌接纳同伴、分工协作、礼貌提出异议、寻求帮助,等等。
03让评价贯穿整个教学
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变化之一,是坚持教、学、评一体化原则,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和考试命题建议,从看重学习的结果水平,走向更看重学习的过程特点。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探究能力培养和做事能力培养将成为最重要的教学任务。那么,针对学生的学习评估,老师不再关注单纯的记忆和理解,而更关注思考、探究、做事的开始、过程和结果。
评价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学科教学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