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转型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核心素养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案例,以此来设置全面、科学的教学目标。合理的目标能对课堂的高效、高质量展开提供良好的导向作用。同时,教师也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整体的兴趣表现,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确保教学过程张弛有度、趣意盎然。在评价中,教师不仅要考察学生的知识技能素养,还要考核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以及对音乐文化的理解能力、认知程度,确保学生音乐素养的综合性、立体性发展。
课堂教学是指学校在教学计划、教学课程标准的范围内,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或缺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渠道。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课堂常规的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对音乐素质的需求,学校、教师、学者们意识到了音乐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学校除了为学生开展课堂音乐教学,还应开展课外音乐活动,让学生有更广阔的实践平台、更开阔的音乐视野、更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有助于学生获得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等能力,让校园音乐文化更加丰富,音乐氛围更加浓厚,音乐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我国小学音乐课内教学围绕《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展开,教学主要着眼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内容相对枯燥,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导致学校整体音乐教育效果不甚理想。课外音乐活动则围绕着学生的兴趣爱好展开,根据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及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项目及组织形式的设定,具有一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实践性。从整体上看,我国小学音乐教学存在课内与课外脱节的现象,两者并没有直接地联系在一起。“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出现,将小学音乐教育课内与课外贯通,学校音乐课内教育效果与学生音乐课外活动实现对接,有利于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为其掌握一两门乐器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堂是生成的,学生是活动的,教师需要灵活地调控自己的课堂,把学生引导到自己的设计中来,不脱离、不刻板。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我们需要灵活的头脑,巧妙地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