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冯舜倩

作者: 时间:2024-04-01 点击数: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正是如这本书的书名所言,它是研究关于教学的优秀设计,专门针对怎样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自己面临的知识的好书。何为“理解”?在初次接触这本书前,我对书名中的“理解”一词有所疑惑。怎样算“理解”?于是我在书的“书本内容”板块找到了答案。本书的精髓聚焦在一个问题上,即“我们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使更多的学生真正理解他们所要学习的知识?”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书中给我的方向是:必须明白设计的意图,即本书所指的理解。我们首先为了理解来设计教学,既要明晰“学生理解”的目标,同时要探究“好设计”的方法。
“我们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述者。”这给我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在教学设计中,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他们真正理解知识,而不是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在教学中,我常注重避免“灌输式”教学,而希望自己超越灌输式教学,但有时候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清楚教学环节设计的目的,尤其是不确定还有哪些地方学生还不理解甚至被干扰。所以了解基本内容后,我有了一个大致的阅读方向:教学设计不仅仅是为了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像评估员一样思考”在“关键术语”板块中,我最先接触到“评估”这个词。词源的解释,让我重新认识到了它在教学当中的意义。“评估是一个概括性术语,有意运用多种方法收集实现预期结果的理解证据,这些预期结果既可以是州立内容标准,也可以是地方课程目标。”所以我认为,评估应该比评价更高级,评价更侧重于学习,两者并不是相同意义的。我深刻意识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常用评估这种行为方式检验教学成果,而不是一味简单地进行课堂、单元评价。“逆向设计”这是书中独立的一个章节,也是我收益最深的一节。我们既然是“评估”设计师,那就要学会诊断学生的需求以指导我们的教学,使我们能检验工作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目标。在教学中我们习惯上总是考虑教什么和如何教,但“逆向设计”这一章告诉我首先要关注预期学习结果,这样才有可能产生适合的教学行为。所以在这里先做出一个转变——思考如何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先努力思考此类学习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能够表明学习达到了目的。所以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只有明确知道预期结果,我们才能专注于最有可能实现这些结果的内容、方法和活动。逆向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这个顺序告诉我不是一上来就开始设计教学,而是要通过一定的预期和评估,最后来设计教学。读到这里,让我对今后的教学设计有了“颠覆”性的认识。“教师的主要作用:设计正确的体验”“成功教学的问题是为真正的结果组织学习……它使我们从教师应该引导学习还是指导学习的争论中解脱出来。”这一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导性问题的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还能帮助他们逐步理解知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常常只是简单地提问,期望学生给出正确答案。然而,通过这篇章的启发,我认识到,在教学设计中,提问应该是有针对性的,要能引导学生思考和深入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而不仅仅是记住表面。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答案。理解的多样性大于单一性告诉我,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多样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理解的实践性大于抽象性告诉我,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实践和应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学设计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在教学设计中,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他们真正理解知识。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我相信我会越来越好地设计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太仓市双凤中心小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