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劳动故事,传承劳动精神

作者: 时间:2023-05-11 点击数:

甲:敬爱的老师们,

乙:亲爱的同学们,

甲:新一期的福地娃在成长又跟大家见面了,本期的主题是讲好劳动故事,传承劳动精神》。我是主持人薛宇航。

乙:我是主持人余悦。

甲: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你们会扫地拖地,整理自己的书包、课桌,洗菜、择菜吗?三四年级的少先队员们,你们会制作凉拌黄瓜和水果拼盘,帮妈妈用电饭煲煮饭吗?五六年级的同学们,你们会做西红柿炒鸡蛋,正确使用冰箱、洗衣机吗?

乙:对于很多老师和家长来说,课堂上边学边玩做手工、放学后打扫教室卫生、定期进行学校大扫除,是记忆最深刻的劳动教育。不过,很长时间以来,大学生入学时不会套被子,中学的家长要给孩子班级请保洁等新闻,也折射出劳动教育、劳动意识的缺失。

甲:的确,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也随着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劳动似乎悄然退出了成长的课堂。当此之时,倡导劳动教育,可谓是十分必要。

是啊!难怪习爷爷教育我们:“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

甲:劳动对于我们的个性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吃一碗面条、煮一碗面条、亲自擀一碗面条,给我们带来的心理感受肯定不一样,意义也肯定不一样。在从擀面到煮面再到吃的过程中,或许还有种麦子、磨面粉的过程中,我们能对食物中凝结的人类劳动有更多敬惜,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自理、自立、自主的价值,体会到生而为人的责任感。

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被誉为“壁画医生”的大国工匠——李云鹤爷爷的故事。1956年,积极响应国家有志青年支援建设大西北的号召,正读高二的李云鹤和几位同学从山东出发,一同踏上西去新疆的漫漫征程。途中因外祖父要去探望在敦煌工作的舅舅,遂于敦煌逗留几日,未曾想,这一留,却是一辈子。

甲:大漠深处的莫高窟,荒凉满目,草木难生,许多人都受不了这里的寂苦而默默离开。然而,李云鹤爷爷却坚定留了下来,在西北夹杂着沙尘的凛冽寒风中,李云鹤爷爷开始从打扫洞窟卫生做起。洞窟内壁画空鼓严重,几平方米壁画会忽然雪花般飘落;起甲壁画纷纷脱落,一千年前的斑驳色彩湮没尘埃;满窟的塑像东倒西歪,断臂中露出朴拙的麦草束……李云鹤看着这些,很是心疼,总想做点什么,但又不知从何做起,他常常急得手足无措。

他就地取材,经过不断研究摸索,将自主合成的修复材料放炉子上烤、在冰面上吹晒。洞窟里没有灯光条件,他就用镜子将阳光折射进洞窟,再借白纸反光修复壁画。时至今日,经李云鹤爷爷用“土办法”改良过的修复工具,依然是敦煌文物保护界的“王牌兵器”。

:技术越做越精,思路越练越明。李云鹤在他的工匠道路上,不断求新求变、执着探索,60多年来,李云鹤爷爷走访了全国11个省市,帮助国内26家文物单位进行一线修复和技术指导,经他修复过的壁画达4000余平方米。这种担当、敬业、奉献、坚守,正是大国工匠的力量!

听完了李云鹤爷爷的故事,相信大家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要用实实在在的劳动,体验劳动者的那份责任和荣耀!在劳动的过程中,我们意志得到磨砺、精神得到锤炼,一种更独立、更谦逊、更深沉、更坚韧的人格的种子,也就悄然撒播在心田。

 

 

 

太仓市双凤中心小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