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理论学习——《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交流(语文组)

作者: 时间:2024-04-01 点击数:

校本研修活动记录表

课程类别: 理论课程  实践体验课程

 

寒假读书心得交流

学时

2 学时

 

_2024_年_3_月11

时间段

13:00~14:00

 

未来教室

主持人

冯舜倩

参与者

签到


备注(缺席者及原因)


活动过程

记录

一、交流内容:

正是如这本书的书名所言,它是研究关于教学的优秀设计,专门针对怎样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自己面临的知识的好书。何为“理解”?在初次接触这本书前,我对书名中的“理解”一词有所疑惑。怎样算“理解”?于是我在书的“书本内容”板块找到了答案。本书的精髓聚焦在一个问题上,即“我们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使更多的学生真正理解他们所要学习的知识?”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书中给我的方向是:必须明白设计的意图,即本书所指的理解。我们首先为了理解来设计教学,既要明晰“学生理解”的目标,同时要探究“好设计”的方法。

“我们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述者。”这给我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在教学设计中,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他们真正理解知识,而不是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


文章中通过列出两个类比:瓷砖和“事实”故事,让我逐渐有点了解了“理解”,可能瓷砖在铺设的时候也不知道整体有什么花纹出现,铺瓷砖的人也不是真正理解瓷砖的图案,只有俯瞰全局并加入自己的思辨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理解和知道不一样,知道也许只是让学生认识了事物的一个表面性,而理解却可以使学生能够发掘其背后的含义并谨慎地加以运用。也就是说理解意味着不仅能以正确的方式完成任务,还能解释为什么特定技巧、方法或知识主体在特定情境下是合适的或不合适的。用我们教育学当中的比较熟知的用语来解释,其实理解就是关于知识迁移的。


如果达到了真正的理解,那就能够将我们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甚至有时令人感到困惑的情境中去。理解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让学生获得对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迁移能力。迁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能力,因为我们教师能够教给学生的非常有限,所以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将内在的有限知识迁移到许多其他环境、情况和问题中去。这样学生就能够自主地学习更多的知识。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们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吧。


一般来说,我们要面对的知识内容往往比能合理处理的内容要多得多,因此,确定目标后,我们可以应用三个嵌套椭圆理解围绕大概念确定教学优先次序的框架。三椭圆图中,最大圆以外无限的空白区域表示所有可能的内容,我们不可能全部涉及到,也不可能平均用力。因此,要先在最大椭圆范围内选择确定学生应该熟悉的知识;中间椭圆通过确定重要的知识、技能和概念突出我们选择的内容,这些内容在本单元和其它相关主题单元学习中,具有关联和传递作用;最内层椭圆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后选择的指向单元或课程的大概念,并明确处于学科中心的迁移任务。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这本书就是帮助老师们如何把“剩下的东西”教给学生。同时书中也提出“我们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非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述者”。这是非常难、非常有挑战但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备注:校本研修活动各类原始材料附后。


太仓市双凤中心小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