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里阅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教师交流读书的心得。 针对书中的一个问题,老师们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们要考虑学生学习时需要什么,而不只是考虑怎样教才舒服。我们该讲多少,让学习者"做"多少?应该"讲掉"多少,帮助学习者"揭示"多少?" 张乐: 多讲一些可以使目标变得清晰的内容。学习应设计成让学生知道做什么。学生是否清楚地了解表现性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到底应该讲多少。设想自己去辅导一项运动,教人演奏一种乐器,或教人画画。在某种程度上,一味地讲而不让学生尝试任务并得到必要的学习反馈学生的专注力一会儿就用完了。 仇玥: 如果我们不从孩子到底要"做"什么开始进行逆向设计,就往往会犯过度"教"的错误。优秀的教师也会讲一些内容,但与许多任课教师相比,讲的内容会少一些,时机把握得也比较好,因为关注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可以自我表现。相反,当学习中没有一个特定的核心挑战或表现性目标需要关注时,教师往往会讲太多。 潘焱: 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就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钻研教材和教法,特别是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需要,采取让学生喜爱的教学法,教师还需要在自身的语言修养上下功夫,多一点幽默,因为学生的有效注意力是很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的变换方式方法,来引起学生的有效注意,让学生便于接受,树立信心。它倡导的是关于课程、评估和教学的优秀设计,专注于如何发展和深化对重要观点的理解。本书的精髓聚焦在一个问题上:我们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是更多的学生真正理解他们所要学习的知识?因为事实上大部分情兄是那些说"懂了"的学生可能仅是凭运气理解了知识,所以我们的教师计划该如何制定,才能使每位学生都受到知识的影响,包括那些缺乏经验的学生,有较高能力但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能力稍逊的学生、具有不同兴趣和风格的学生。 兰金兰: 将教材作为一种资源,我们当前的工作不是解释教材,而是将"教材"作为资源来使用,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重要概念,并应用特定表现所显示的知识和技能。如果你把教材看作课程,就有可能"讲"得过多。 朱鸿赟: 即使需要讲授,也要避免在教学一开始就以"教"的方式提供所有需要的信息。如果还没有有意义地使用关键信息,就提前大量输入,学生是记不住多少的。当学生有机会应用他们所 学的知识之后,再将授课内容作为讨论和评价要点,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讲授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