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探索
——以初中语文“月”的意象为例
周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 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的方 式予以组织与呈现,其中跨学科学习是作为拓展型 学习任务群被提出的。因此,构建跨学科学习的拓展 型学习任务群将革新知识呈现方式,有利于学生核 心素养的发展;跨学科学习方式虽好,但具体操作方 面还存在疑惑。本文将以“月”的意象为例来探索初 中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期望提供可实践的 操作模式。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
“跨学科”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伍德 沃斯教授于1926年提出,指超越一个已知学科的边 界而进行的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实践活动。[ 1]对于跨学科学习内涵的理解,万昆将跨学科学习界 定为以学科学习为立足点,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学 科知识或方法,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或理论问题的 一种学习方式。[ 2] 张玉华认为跨学科学习较多采用主 题学习的方式,运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提 升能力,并促进跨学科理解。[ 3] 孟璨认为跨学科主题 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 某一学科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 相关知识和方法,开展综合学习活动的过程。[ 4]尽管不同学者对于跨学科主题教学内涵理解的 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在跨学科主题教学内涵方面也 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强调围绕一个主题,以学科学习 为立足点,运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因此,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指围绕某一主题,以某一学科学 习为立足点,运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学习方式。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价值
(一)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超越了单一学科 的知识点的掌握与技能的习得,而是通过真实情境 的创设与现实问题的解决,将落脚点放在学生的各种依托学科知识存在却又超越学科知识本身的素养培育上,如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的能力与创新精神、研究思维等,这表明跨学科学习的设计与实施的最终是为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有利于丰富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需打破单一学科壁垒, 将某一学科中的内容与其他学科中的相关内容、其他可以利用的资源联系起来,进行资源的整合设计。 这就超越了将教科书等书本资源作为教学唯一资源 的做法,使各学科的教学得以活化、丰富化,教学内 容也会变得更加有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 此,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将丰富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例如,在以“月”为意象的初中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将初中学段中关于“月”的知识内容联系 起来,丰富了语文、地理等学科的教学内容。
(三)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与动态性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多学科活动的设计实施会帮 助学生获得多种习得、联系知识的线索,改变学校教 育中各学科知识联系性不强的现状,使学生能够构 建起多学科的系统性知识体系;并且在完成一系列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要应用多种知 识解决实际情境中的各种问题并亲身体验抽象知识 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此体会到跨学科主题 学习中的知识是结构性的、动态性的。
三、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特征
(一)单一学科的本位性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单一学科的 本位性。跨学科主题学习涉及众多学科,因此需要厘 清各学科在学习任务群中的地位与关系,明确在跨 学科主题学习中哪一学科是本位学科、哪些学科是 辅助学科。例如,初中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以初中 语文学科为本位依托,联系多种其他学科的知识组织与呈现方式。 (二)多学科的共同参与性 跨学科主题学习还具有多学科的共同参与性特 征。初中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要以初中语文为依托, 更要跨越初中语文的学科界限去联系多学科课程。 在进行初中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时,教师要注 意此活动不是多科目的简单罗列与拼凑,而是众多 科目的不同知识与语文学科知识产生连接,共同培 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必须寻找到不同参与 学科在其中的适当位置。
例如,以“月”意象为例的初中语文跨学科主题 学习可以与人教版地理中的“地球的运动”中的知识 进行联结与拓展;也可以与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中的 “创新驱动发展”和“中国人中国梦”进行联系;也 可以与部编版历史教材中的“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 的起源”“科技文化成就”中部分内容综合起来进行 设计。
(三)学生学习活动的综合性与情境化 与传统初中课堂学习活动类型较单一、学习情 境相对脱离真实生活不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 会因多种学科的参与而考虑设置多种形式、各种类 型的学习活动,且在实施过程中会注重真实情境等 的支撑作用。所以,学生在参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时会 通过各种学习活动的参与获得与传统课堂学习时的 不同体验,由此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本次以“月”意象为例的初中语文跨学科 主题学习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科学博物馆、科学技术 馆、各种教育基地等实地资源,通过开展组织学生参 观、听宣传讲座、制造模型等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 拓宽以“月”意象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知识站位 高度。
(四)学习成果评价的多样化 与以往只依据考试成绩得分进行评价不同的 是,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注重学生在其探究性学习 活动中的表现,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类似于视 频、作品等学习成果也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参考。
例如,在以“月”为意象的初中语文跨学科主题 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多样成果评价学生 的学习效果。在初中语文学科与道德与法治的结合 活动中,可通过学生讲述“中国探月工程”故事、制作
人造航天器模型等活动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评价; 在与历史学科的结合中,可以开展有关中国传统节 日“中秋节”的系列活动,师生可以共同做月饼、讲述 传统习俗与神话传说故事等,大家可以相互评价“谁 做的月饼更好”等。
四、如何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首先需要以学生核心素 养的培育为目的来设置学习目标;其次要创设多样 情境,统筹设计活动;再次实践者需根据知识内容以 适切可行的方式开展活动;最后需要有效的评价对 跨学科主题学习进行反思改进。下面将以初中语文 “月”意象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进行说明。
(一)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目的,设置学习目标 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的最终目的是培育 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在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 施时应将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融入学习目标中。因 此设计时,教师应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进行对 比、分析、统筹、具象化,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可实践 的学习目标并加以落实。例如,在初中语文以“月”为意象的跨学科主题 学习设计中,教师需要了解参与跨学科主题学习各 学科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并统筹、分析,因此,总体 学习目标是提升每名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与 艺术修养。具体目标如下:
1.通过品读古诗词与文章,掌握“月”意象所表达的象征义,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培养学生的 文化自信与审美创造等素养。
2.通过阅读现代科学类书籍,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并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等基础地理知识。
3.通过现场参观和观看视频资料等方式,了解中国探月工程及背后的感人事迹,感受现代科技的发 展与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
4.开展一系列中秋节活动,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5.通过绘画、唱歌、排演舞台剧等方式,培养学生 的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艺术素养
(二)创设多样情境,统筹设计活动 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在真实或近似真实的情境 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创设情境、任务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尤为重要。
1.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创建包括但不限于真实 情境的多种情境去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 而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组织者可创建开放式问题 情境,使学生开放思维、通过种种尝试去寻找问题的 解决方案,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由组织安排、 任选有关“月”的主题进行舞台剧的编制剧本、分工 演出、汇报展演等;也可创设知识应用的情境,使学 生能将学习的一般性原理或方法得以应用,并能够 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如可要求学生用已学的不同 绘画方法去画一幅关于月亮的画等。
2.教师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还需要进一 步明确任务、设计相关引导性问题及线索等来对学 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 发现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才能发挥出跨学科主题 学习的最大价值。
(三)根据知识内容以适切可行的方式开展活动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实施的效果决定着跨学科 主题学习是否成功。教师在开展活动时,需要注意组 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知识结构、选择适切可行的教学 方式、在实施中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与体验等方面。
1.教师在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需首先明 确每一项目活动所要学会的知识,并将所有知识按 照大组织概念统领的模式加以整合,形成结构化知 识体系;明确活动中所要纳入的知识体系是开展活动 的第一步。例如,在以“月”的意象为主题的跨学科学 习活动中,“月”的意象就是一个大的组织概念,在开 展相关的品读“月”相关的诗与文章活动时,教师需要 将所有诗与文章中的“月”意象的象征义归纳整理,形成围绕“月”意象的大概念的象征义知识体系。
2.教师需改变长期的分科教学思维,突破学科限制,真正将知识融合、统整,选择真正适切的教育教 学方法实施活动,可采用项目式学习、问题探究式教 学、单元整体教学、情境教学等。例如,在以“月”为意 象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开展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活 动,教师可将地球的宇宙环境的模型作为情境展示素材,向学生直观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与 其他行星的关系。
3.在活动实施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去探究、发现,保证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但要在其中提供有效的指导,不能放任自流,为活动而活动。
(四)以多样且有效的评价为依据,反思改进 有效的评价可以比较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成 果,并能促进教学的改进与提升。有效评价对于教师 教学十分重要,所以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可以利用各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的相关描 述作为评价的方向指引。虽然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类型多样,但每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的都落实在学 生各科核心素养、跨学科素养的培育上,用各课程标 准中的学业质量的核心素养水平描述对其评价,将更 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及阶段。
2.注重评价方式、主体等的多样化。跨学科主题 学习所需的评价不同于传统“纸笔测验”的结果评 价,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 表现及多种形式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因此采用表 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注重过程的评价与结果评 价相结合或许更合适。此外,进行评价时应改变先前 教师评价占主导的情况,注重评价主体多样化,注重 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家长参与评价等,评价主 体的多样化可以更科学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
3.可根据每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具体评价需要, 开发不同的评价工具加以利用。教师对跨学科主题 学习的某一活动进行评价时,可以设计、使用具体的 活动评价量表,但具体评价工具的规则应该让学生了解清楚,才能做到围绕评价开展活动。
参考文献:
[1]刘仲林.交叉科学时代的交叉研究[J].科学 研究,1993,11(2):9-17.
[2]万昆.跨学科学习的内涵特征与设计实施:以 信息科技课程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 版),2022,23(5):59-64.
[3]张玉华.核心素养视域下跨学科学习的内涵认 识与实践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22(5):57-63. [4]孟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何为与可为[J].基 础教育课程,2022(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