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语文课堂实际教学的角度来看,“互联网+”的使用,可以按照教学文本的重难点采用图片、视频以及动画等方式,把学生眼中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这种新颖的呈现方式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从资料搜索的角度分析,需要学生增强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跨越阅读障碍,实现文本桥梁的构建。从交流对话的角度分析,可以实现多元化的交流方式,加强深层的理念构建,实现信息更新的及时性反馈。从延伸拓展面上来看,需要“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一个快捷的平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利的资源,解决学生“无米”的状态,运用梯度适合、难易适度、弹性适时的方式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知识的产生离不开大量素材的构建,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双基”要求,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例如,人教版课本中,“赵州桥”的相关应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搜集赵州桥相关的历史照片,并把精选出的照片和赵州桥的建设者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到学生的面前。与此同时,还可以加上关于赵州桥的传说,及其关于赵州桥的经典名句。把这些知识点用多媒体手段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不但可以把抽象难懂的东西变得生动形象,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赵州桥构造及特点的理解及相关知识的拓展延伸。
其次,从创设的角度进行分析“互联网+”的活用程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学的自由性发挥。例如,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黄河船歌》开始创设古黄河的历史演变,并在激情澎湃的音乐中,加深学生对古黄河的印象,渲染清晨的风光,展现黄河两岸的人们幸福的生活景象。与此同时,小学语文的教学还可以向着具体化的方向进行提升效率的探索,通过信息化的多媒体手段辅助小学语文教学。
例如,“太阳”一课的学习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太阳和地球的关系引入教学。接着,巧用互联网,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和启迪者,营造学生的空间感,激发学生对地球以及宇宙的探索兴趣。在“和时间赛跑”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视频,“日月如穿行的飞梭……来,干了这一杯!”在优美诗词的朗诵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师生进行互动交流,进行心灵的碰撞,在碰撞中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