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赵思雨

作者: 时间:2024-03-15 点击数: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

假我阅读的书目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阅读起来真的很不容易,下面就我自己的理解分享一下我的读书心得。

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逆向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一、阶段一:确定预期结果

一开始就在头脑中想好结果和目标,这就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目的地有清晰的了解,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也更清晰的认识现在的位置,以及如何一直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在阶段一中,我们不仅仅要看教材,还要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在对教材和课程标准反复研读之后,我们要明确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

如果具备真正的理解,那就能将我们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甚至有时候让人感到困惑的情境中去。如果我们通过理解一些关键的想法和策略来学习,我们就可以创造新的知识,并达到更深入的理解。

理解是多维的和复杂的区分理解有6个侧面。当我们真正理解时,我们能解释,能阐明、能应用、能洞察、能神入、能自知。这6个侧面表现了迁移的能力。

而为了通向理解之门,我们要找到一些可以解答的、有启发性的起到媒介作用的基本问题。好的问题,能激发已学知识、使已有生活体验和当前学习内容产生意义关联;好的问题,可以重复出现,每次出现都使我们受益匪浅,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认为已经理解了的东西,并举一反三。

课程设计还必须要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在大概念的统筹下开展。学科大概念往往是隐性的,蕴含在教材内容深处以及课标纸中指向学科具体的知识背后更为本质的内容。新版《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准确理解核心素养内涵,全面把握英语课程育人价值。

在设计单元整体教学时,要综合考虑到单元内各个模块内容所要表达的意义,并发现其关联,从育人的角度思考单元内容对学生成长的价值和意义,并以此探寻单元的大概念。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本书给出了一个方法:仔细查看课程标准中反复出现的键名词形容词动词,以便更好的理解教学任务

二、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在教学设计之前,就要思考如何确定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理解。我们可以使用理解六侧面,作为评估蓝图,真正理解的学生能够解释什么,能够阐明什么、能应用什么、能洞察什么、能神入什么、能自知什么。

我们的评估,不是结果性评估,而是过程性评估。评估不仅是教师专用的,学生也要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估。可以用“一分钟问答”,在每一堂课的最后学生需要回答两个问题:1、今天你在课堂上学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今天你在课堂上没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老师可以借此及时了解学生的理解或未理解程度,同时,教学的整个过程一直需要各种各样的评估证据。

三、阶段三: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有了清晰明确的目标结果和关于理解的合适证据后,最后要全面考虑最适合的教学活动。在这一环节我们要思考以下关键问题。1、如果学生要有效的开展学习并获得预期结果,他们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2、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学知识和技能?3、根据表现性目标,我们需要教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开展教学。4、要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教学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要使教学评一致,目标是这三者的灵魂。

有一个困扰我的问题就是:中低年级英语的语法到底要不要给学生讲?通过阅读本书,我的感觉是低年级英语语法要给学生讲,要给学生讲的生动有趣,让知法知识易学易理解,让学生了乐学愿学。

读了这本书,我深切的体会到,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研读教育教学专著的必要性,这是我们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一条捷径。我们要将阅读教育教学专著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使课堂更有灵性,使学生获得更深入的理解,为学生的成长增添更加鲜活的能量。

 

太仓市双凤中心小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