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
我重点读了第三、五章,这两章主要阐明了如何明确目标以及如何根据目标设计基本问题,有如下心得:
一、通过逆向设计,以具体结果为目标
逆向设计的过程是用一种成熟的方法帮助设计者以更谨慎、更理性的态度思考预期结果。因此逆向设计能够帮助我们清晰目标,即预期结果是什么,学生将会知道哪些知识和技能?学生能够获得什么?如:在《圆锥的体积》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前,预期的结果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算法,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紧紧围绕这一预期结果来进行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圆锥体积求法的活动,如“探究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的活动等,理解圆锥体积的求法,并设计一些利用这一知识解决与圆锥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明确基本问题,强调大概念
基本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强调大概念,大概念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同时学生也将围绕着他们开展学习。通过提出基本问题,避免在教学时灌输知识,以致力于真实地探究--讨论、反思、解决问题、研究和辩论,这些都是对基本概念产生深入理解的必要条件。以《圆锥的体积》这一课为例,在教学前设计基本问题: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可能存在什么联系?通过这一基本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们通过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等活动,去发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基本问题的提出,不仅引出了圆锥与圆柱体积的联系,并且还明确了核心任务,推动教学活动的有序发展。又如在《条形统计图》这一课例中设计“学校想了解哪种菜肴最受欢迎?”这样的基本问题,引导学生充分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表达的全过程,并且结合统计知识的学习,渗透分类、归纳、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解析标准,明确包含在其中的大概念和核心任务
通过仔细地查看在这些内容标准中反复出现的关键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的方式,能更好地理解教学任务。
在《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中,第三学段目标之一:探索几何图形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会计算常见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在上述标准内容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有:图形、面积、体积;出现的形容词有:常见;出现的动词有:探索、计算。
通过名词和形容词所陈述的大概念是:常见图形的面积、表面积,周长、体积;可能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图形的周长、面积、表面积与体积?怎样解决图形的周长、面积、表面积和体积?理解的思路:理解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以长方形和长方体为基础来帮助理解其他图形的周长、面积、表面积和体积。通过动词所确定的核心任务是:探索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探索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等,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包装盒的表面积和体积等。
由于大概念具有内在的可迁移性,通过解析标准,明确大概念,能帮助教师和学生将离散的主题和技能联系起来。这样,当学生已经理解并领悟长方形或长方体的一些特征以及问题解决时,教师再教学或者学生再学习其他常见平面图形(如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的周长和面积,以及其他常见立体图形(如正方体、圆柱体等)表面积和体积时就会具有可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将信息组成概念框架从而便于在更大范围内迁移。
以上是我阅读本书部分章节后一些浅薄的理解,一定存在许多理解不到位的地方。但让我倍感欣喜的是,这本书对我的教学能力、业务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它像是指南针,为我今后的教学设计指引着正确的方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本书还值得我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并将这些知识、理论用于我的教学实践,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