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
双凤中心小学 岳静
本书中,作者认为“理解具有可迁移性”。没有理解,就不能获得任何知识的迁移, 更不能对新体验产生更好的理解。理解使我们既有创造力又能成功。理解就是透过具体知识的表象而对知识形成和应用的内在原理的探究和把握。按照中国传统哲学对终极 原理“道”的理解,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大道至简。在纷繁复杂的知识背后存在一个一致相通的原理,把握住了原理,就能达到“理解具有可迁移性”的目标。
我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学习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我建构,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知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组织得越好,新知就越容易被同化和顺应,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应用。以《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本课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课标的要求是:“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从横向分析,《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苏教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都安排了2个例题(1课时)和相应练习。而北师大版教材安排了4个例题(4 课时)和相应练习。三个版本教材都是从具体情境出发,通过“几个几相加”引入乘法运算,让学生感悟乘法的意义。
从纵向分析,乘法是四则运算教学的基础。从小学二年级到六年级,教材均按照乘法的意义、计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思路展开,编排了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和分数乘法三个板块的内容。
因此,我们要站在整体的高度来审视“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理顺乘法的发展脉络,理清乘法与其他运算之间、乘法的意义与计算和解决问题之间的关联,将其置于知识体系中来认识和分析,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迁移运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方式和思维规律,依据《课标》的相关要求和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抓住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逻辑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和知识储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材、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优选学生容易接受、能够理解的形式,重组学习内容,设计探索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主动思考、自主建构,提升以思考力为核心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挑战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