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陆文清

作者: 时间:2024-03-15 点击数:

2024寒假读书心得

2024年的冬季假期中,我研读了《追寻理解的课程设计》这本书籍。它提倡“逆向设计”的理念与策略,旨在避免教育设计实践中的两个主要误区: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从而忽略了保证学习成效所需的设计步骤。

在进行教育活动时,所采纳的各种授课技巧与所使用的教学资源,均须基于明确设定的预期学习效果。无论我们遭遇何种局限,我们都须确保能详尽表达设计的教学目标,即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及其应有的能力。该书首章已经向我们阐释了这方面的知识——“逆向设计”。

逆向设计的理念启示我们,教育者在规划教学活动的布置与实施前,应当首先深入思考所追求的学习成果究竟包含哪些要素,以及哪些建设性的指标能够充分显示学生已经实现了既定的学习效果。尽管传统习惯让我们优先考量授课内容及其方法,但现今我们需反思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焦点,优先置于期望达成的学习成果之上,借以引导出更为恰当的教学方式。

于是,关于“逆向设计”的具体实施策略是如何呢?书中为咱们呈现了诸多实例。反向规划可分作三大步骤。第一阶段:设定期望成果。学子应达成何种知识水平、领悟何事、能完成何事?哪些知识值得深究?何为持久理解的目标?在此环节内,我们需对教育目的进行仔细思考,清晰学程的重点排列。第二阶段:明确适宜的评价依据。如何判断学子是否触及既定成果?哪类证据能显学子的理解与掌握水平?基于搜集的评价依据,我们需对教学单元或整个课程重新进行构思,而非单纯依据要讲授的材料或是一连串的学习行动去安排教学单元或课程。第三阶段:策划学习经历及教学过程。当脑海中对预期的成果和评判理解能力的证据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我们就需要全面思量最合宜的教学方案。

研习理论著作来掌握知识与技艺,其实仅仅处于一种被动接收的阶段。要想彻底领会“逆向设计”的真谛,还必须亲自实践若干次逆向设计的过程且接受有针对性的评析和指导,这样才能真正地将教育工作者们引领至“逆向设计”的道路上。


太仓市双凤中心小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