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课程改革非常重视课程的学科整合,提倡不同学科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但目前的语文教学基本还是传统讲授式教学,学生在主要学习领域的学习方式没有产生实质性变化,普遍反映有各种程度的学习困难、效率不高、学习收获不大等问题。这就需要有新的教学方式来改变学生的学习参与过程,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跨学科教学能够创设开放式学习空间,进行融合式教学、项目式主题实践,并创新作业设计,全面提高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渗透和整合中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跨学科教学以某学科为依托,融合各学科知识,构建跨学科的知识网络,打破学科界限,灵活融通其他学科,能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 渗透和整合中探究学习、整合见解,从而形成更全面的认识,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多元发展,有利于其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与历史跨学科融合,能够整合关联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在《落花生》中,有这样的内容:“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那晚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我们谈到深夜才散。”学生是不理解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的,一般教师也不会注意这些,自然也不会想到文中的父亲为什么会借花生教子女“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加深学生的理解感悟,就要进行语文与历史的跨学科整合,适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背后的历史背景,才能提高学生的感悟水平。类似这样的教材内容有很多,如《詹天佑》《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
语文与音乐跨学科融合,能够增强语言文字的表达感染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与音乐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适当地进行跨学科整合,能够让学生提高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语文与美术跨学科整合,能够让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同步得到训练,巧妙契合审美教育与语文素养培养。例如,在教学古诗词后,教师可让学生简单画一画诗中景象,把抽象的逻辑思维转换为具体的形象思维。以《詹天估》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画一画开凿隧道示意图,这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逻辑思维能力的一条途径。 教学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已较为常见,但教师应基于语文素养培养优化课堂教学,通过融合式教学,可以适时呈现图文结合的影像、动画、教学PPT等,还可以引入一些新时代的智慧课堂模式,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辅助语文学习的便利和作用,学会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扎实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跨学科项目式主题实践是对以往专题学习的一种突破,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跨学科项目式主题实践需要师生共同开发、确定主题,教师如果能以跨学科的视野,通过统整多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