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下“家校共育学生品格”的认知存在偏差(教师与家长存在认知偏差) 一是教育理念的差异。由于教育理念不同,价值目标存在认知差异。教师已然认识到劳动教 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培养“全人”;然而,多数家长将劳动教育边缘化, 忽视了家校协同 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是自身固定思维的限制。老师与家长往往都从自身经验出发进行角色定位,因而对家校协同的责任分工存在认知差异。教师将自己视为支配者 和任务的布置者,家长将自己视为任务的配合者和执行者,因而参与积极性不高。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下“家校共育学生品格”的内容存在片面(内容缺乏创新与整合,价值培养被忽视) 一是缺乏对劳动教育内容的正确理解和充分整合。学校将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内容 等同于家务劳动,将家长参与劳动教育的内容等同于监督、指导孩子家务劳动或到学校展示劳动技能,窄化了劳动教育的内容。 二是缺乏对劳动教育价值目标的融合。然而当前劳动教育中家庭的作用仅限于帮助学生完成家庭劳动作业,目标停留在培养技能层面,培养劳动精神、品质、 观念等高层次目标未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机融合,因而 高水平的合作内容难以创新。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下“家校共育学生品格”的开展存在割裂(实践场域割裂,缺乏真实沟通) 线上平台理应成为劳动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助力带,家长在教师线上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并实施家庭劳动教育。 而实际上,线上平台过度使用后家长和教师的角色由合作双方逐步向任务发布者和任务 完成者转变,角色转变带来的结果是客套应付式沟通频繁出现,而真实且有意义的沟通也越发减少。家校合作中的劳动教育频频流于形式,实际上是把进行家校合作错误理解为开展劳动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目的,而非开展劳动教育形式。 四、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下“家校共育学生品格”的评价存在缺陷(顶层设计缺失,评价环节断联) 一是缺乏顶层设计和引领。在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顶层引领的缺位是导致评价标准不明的深层原因。 二是评价环节的断联。当前家校协同劳动教育的场所局限于家庭和线上平台,评价方式以家长终结性评价为主,其 他评价方式难以实现。又由于缺乏客观明确的评价标 准,家长的终结性评价具有较大主观性。因此,实践场所的局限导致是评价环节断联的重要因素。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下“家校共育学生品格”的优化策略 (一)重视价值认同,明确责任地位 1.帮助家长正视劳动教育的价值; 2.二要提高家校双方的责任分工意识和能力; 3.加强对劳动教育家校合作的重视程度。 (二)家校有机联动,展开真实沟通 1.家校有机联动,链接家校场域、协同开展劳动教育。 (1)邀请家长到学校参与劳动教育。 (2)线上平台推动家校真实沟通。 2.教师家长建立互信,明确其共同责任。 (1)学校负责整体规划,教师主导,家长施教; (2)把教师要求、家长诉求、学生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凝聚家校劳育合力。 (三)创新合作内容,建设共育课程 1.挖掘家校共育品格目标,共促劳动全人生长 制定了“四会”劳动素养目标:会当家(会自理、会计划、会感恩)、会服务(会助人、会分享、会奉献)、会探索(会思辨、会合作、会尝试)、会创新(会挑战、会求异、会反思),旨在培养拥有幸福生活能力的全人格发展的现代小公民。 2.统整家校共育品格内容,乐学劳动生活技能 提炼并制定《双凤中心小学学生劳动技能习养表》。“见附件” 每一学段,每一学期学生必备4种劳动技能,6年下来储养48种劳动技能,采用自选弹跳式3选1模式,赋予学生真体验,真成长。 3.拓宽家校共育品格途径,智行劳动历练方式 (1)家校3+1劳动“幸福约”;(2)节文化劳动“传统学”; (3)名家进校“手艺传”;(4)五彩义工“志愿行”; (5)小鬼当家“快乐做”;(6)区域风采“创意秀”。 (7)最美劳动“留心寻”;(8)月劳动技能“碰碰赛”。 (9)学科融合“智慧”;(10)职业体验 “一日跟”。 4.构建劳动育品格评价,巧测劳动互动体系 通过建立四“度”评价标准,采用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学生自评等方式分别从参与劳动的广度、参与的频度、参与的持久度、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1)参与的频度;(2)参与的广度;(3)参与的持久度;(4)服务对象的满意度。 思考: 从教育、制度以及生活三个维度来构建“家校共育”的育人逻辑: (一) 遵循以教育为主导的育人逻辑 (1)学校为引导的育人逻辑就是将劳动教育育人作为家校校共育活动的基点; (2)家庭为基础的育人逻辑就是将家庭教育有机地融入于劳动教育育人的体系建构之中; (3)是社会为支持的育人逻辑就是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基础上,打破劳动教育育人主体单向度局面。 (二) 彰显以制度为保障的育人逻辑 (1)顶层制度设计。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创新制度以及服务劳动教育育人多方力量支持制度等。 (2)过程互动协同制度设计。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一体化劳动教育育人的协调与衔接制度等。 (3)监督制度设计。家校社多元主体育人参与的话语表达与对话制度等。 (三) 倡导以生活为渗透的育人逻辑 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的根本任务在于加强劳动教育与生活联系的导向性。 (1)日常化与常态化中无形带入; (2)在良好的情境生活中植入。 创设尊重劳动教育的场景与氛围,鼓励学生在特殊情境中进行劳动体 验,从而深化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主流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