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下小学家校协同劳动育人探讨内容的确定 1.家校协同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现状分析 (1)教育观念固化 在当前的一线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着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 同样,在家庭教育中大部分家长仍然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期待孩子能够在学校中取得好成绩,除此之外其他方面的发展远没有分数重要的心态依然非常普遍。可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实现依然任重道远,劳动教育的受重视度也有待提高。 (2)劳动教育意识缺失 小学教育阶段,家庭作为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很多家长观念和认识的不到位,不仅使得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无法有效开展劳动教育,还会影响学校中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 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不需要进行劳动教育。 所以我们比较常看到的是家长为辅导孩子的作业、提升孩子的成绩绞尽脑汁,却忽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 再如有的家长认为劳动是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需要参与劳动,很多小学生连简单的劳动活动都没有机会参与,使得劳动教育有所偏失。 以致出现部分学生的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淡薄,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缺乏对别人劳动付出的肯定和认可等现象。 当前往往只是简单地把孩子当作一个劳动力去看待,关注孩子的劳动成果,而不是当作一个劳动学习者看待,关注孩子的成长。所以,才会出现很多家长因为孩子小、做不好等原因,而不让孩子从事劳动活动。 (3)劳动教育内容陈旧 劳动教育过程中应该契合时代背景进行相应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变革,为培养全面发展且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做准备。 另外,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存在被弱化的问题,无论是在学校、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劳动机会的缺失、劳动教育的不足,使得现在很多学生不愿劳动、不懂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 基于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劳动教育,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凸显具有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劳动形态。 2.具体施教内容确定 在小学劳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密不可分。本节课旨在将数学中计量方法与劳动相结合,并且结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对劳动教育做出的顶层设计,提出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家庭应发挥基础作用,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应发挥支持作用。在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积极整合劳动教育资源,科学设计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劳动项目,开辟了家校联动、班班联动、校校联动、校社联动的家校社“四联动”劳动课程实施路径,形成了劳动教育的协同育人格局。 《彩色小圆子》一课基于家庭实践准备,立足于课堂实践。家长们可以提前和孩子一起准备食材,共同参与到制作过程中来。这样的亲子互动,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还让孩子们在家庭中也能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价值。此外,这一课还注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通过介绍元宵节及吃汤圆的习俗,让学生们了解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同时,拓展果蔬汁的用途,鼓励学生们将所学技能应用到更多美食的制作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学会了技能,体验了乐趣,更在劳动中成长和进步。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下小学家校协同劳动育人研究实践 1.家校携手,课前筹备 (1)家校共育,凝聚合力:家庭准备:在《彩色小圆子》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通过家校沟通平台,向家长发送了详细的课前准备指南,包括所需食材清单、制作工具建议以及安全注意事项。家长们积极参与,协助孩子们准备好了一切所需物品,为课程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2)学校规划:教师则根据课程大纲,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时间分配以及评价方式等。同时,教师还提前准备好了教学用具和示范材料,确保课堂上能够高效有序地进行教学。 2.动手实践,劳动成长 (1)技能锻炼:在课堂上,学生们按照教师的指导,亲手制作彩色小圆子。从挑选食材、调配颜色到揉面搓圆,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乐趣。通过实践,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制作彩色小圆子的基本技能,还学会了如何调整食材比例、控制面团湿度等细节技巧,提升了动手能力。 (2)团队协作: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分组进行,每个小组都需要共同商讨设计方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三、多元评价·家校共育 (1)多种评价机制:课程结束后,教师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反馈。包括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以及家长远程评价等。学生互评让学生们学会了欣赏他人的作品并从中汲取灵感;教师点评则从专业角度指出了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家长远程评价则让家长了解了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进步,增强了家校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2)家校共育深化:通过多元评价机制的引入,家校之间的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加深。家长们不仅参与了课前准备工作,还在课后通过评价反馈与教师进行了深入交流。这种双向沟通的方式不仅有助于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为家长提供了更多参与孩子教育的机会和途径。 三、课题组反思总结:形成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下小学家校协同劳动育人策略。 思考: 一、明确课程目标,达成教育共识 家庭和学校应共同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双方应就这一目标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确保劳动课程的顺利实施。 二、制定详细计划,明确各方权责 1. 学校方面:制定劳动教育课程计划,明确每周的劳动教育课时,确保课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创设劳动条件,如开辟校内劳动实践基地,提供必要的劳动工具和材料。组织劳动教育活动,如劳动竞赛、劳动手抄报展览等,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建立劳动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劳动表现进行评价和激励,设置劳动奖章、劳动之星等荣誉称号。 2. 家庭方面:参与学校劳动教育活动,如家长劳动教育讲座、家校共建的劳动实践基地活动等。在家庭中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如家务劳动、家庭园艺等,引导孩子参与家庭劳动,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定期与学校交流孩子的劳动成长情况,共同关注孩子的劳动教育。 三、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1. 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利用微信群、QQ群等社交媒体工具,建立家校沟通平台,方便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 2. 定期举办家长会:定期举办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计划、活动安排以及孩子的劳动表现,同时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完善劳动教育课程。 3. 开展家校共建活动:组织家校共建的劳动实践基地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劳动实践,增进亲子关系,同时提升家长的劳动教育意识和能力。 四、创新劳动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1. 结合学生实际,开展特色劳动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特色劳动课程,如手工制作、烹饪课程等,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乐趣,提升技能。 2. 引入劳动模范和工匠大师:邀请劳动模范、工匠大师等到学校进行讲座或示范教学,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劳动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 3. 开展劳动竞赛和评比活动:通过劳动竞赛和评比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在竞赛中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五、注重劳动教育的持续性和系统性 1. 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将劳动教育融入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教学中,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劳动知识,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2. 建立劳动教育档案:为学生建立劳动教育档案,记录学生的劳动成长和表现,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劳动教育水平和能力,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劳动教育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