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作者: 时间:2024-01-10 点击数:

小学劳动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需要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现状。通过对农村小学,家长、学生、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对劳动教育的态度,以及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状况的调查发现:学生在劳动技能方面,一般性自理劳动掌握不错,涉及使用工具类劳动掌握较差;在劳动意识方面,家长重视且支持学校进行劳动教育,学生劳动意识需加强;在家务劳动的指导方面,大部分家长会给予指导,但指导方法和方式需要改进;在劳动时间方面,小学生的劳动时间相对较短;而学校的劳动教育已具有明显的特点和特色,但还存在老师们对劳动内涵的认识不够清晰、劳动教育的课程落实还不到位、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比较薄弱等问题。

【关键词】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现状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在五育并举、加强融合的背景下,补齐劳动教育的短板是当务之急。当前劳动教育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教育的内涵、意义、内容、途径等理论方面,对我国劳动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反思以及我国各地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三个方面,以及对当前劳动教育开展状况的调查研究不多。本研究试图通过对苏州市太仓市公办小学学生及其家长、教师的问卷调查、访谈,了解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开展的情况、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农村小学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奠定基础。

二、研究方法

为全面了解苏州市太仓市公办小学学生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课题组编制了小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情况调查问卷。该问卷分学生版、家长版、教师版三种版本。学生问卷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维度的调查: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意识、劳动内容、劳动时间、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等内容。家长问卷包含以下维度:家长对劳动教育的态度、家庭对孩子劳动教育的指导、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家长对学校劳动教育的了解、家长对学校劳动教育的态度、孩子的劳动时间、孩子的劳动习惯等情况。家长和学生问卷包含内容基本一致。为了问卷调查的客观和准确,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家长也参加家长问卷调查。教师问卷主要针对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进行,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开设、课程类型、课时安排、课程内容以及师资与教学方式等。该问卷的调查对象是太仓市10所公办小学的小学生、学生家长、在职教师。问卷通过“问卷星”APP发放给学生和家长,每个学校1-6年级各有一个班参加调研,共计收回学生问卷6941份、家长问卷6798份,全部有效。同时,该问卷也通过“问卷星”APP发放给太仓市10公办小学所小学的教师,每个学校有10-15位教师参加调研。我们共收回505份教师问卷,问卷全部有效。此次共有7所小学提交资料并参与访谈,所以有效资料为7份。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学生、家长、教师的调查问卷分析与研究,我们得到以下结果。

(一)劳动技能方面,一般性自理劳动掌握不错,涉及使用工具类劳动掌握较差

从劳动技能来看,大部分公办小学学生具备日常生活自理技能。学生版调查问卷显示,98.37%的小学生能够做到自己穿衣,92.19%的小学生能够自己整理书包。家长版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孩子能够独立完成穿衣、洗漱、洗澡、整理书包等自理劳动。

从调查结果看出,对稍微使用工具特别是危险性工具的劳动,小学生掌握得不好。例如削水果,学生问卷中只有44.14%的小学生会削水果,家长问卷中能掌握这一技能的人数也只有46.06%。学生问卷中,会做简单食物(面、饺子、汤圆、蛋炒饭)的学生有51.56%;家长问卷中,能做简单食物的只有37.32%。家长的调查问卷让我们看到小学生自理劳动技能掌握得不错的同时,也看到削水果、做简单食物等劳动技能掌握的不足。所有家务劳动中,小学生做得较少的是切菜,只有42.03%的孩子愿意切菜,愿意煮饭的孩子也只有44.98%。

(二)劳动意识方面,家长重视且支持学校进行劳动教育,学生劳动意识需加强

家长劳动教育意识方面,家长版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家长认可劳动教育,71.07%的家长认为做家务对孩子人品、生活能力的重要性和学习的重要性同等重要。96.51%的家长认为学习木工、种植、养殖等劳作是有必要的。在这样的意识下,93.4%的家长希望学校开发专门的劳动实践活动课程,85.83%的家长希望学校布置“劳动家庭作业”。在劳动教育支持方面,91.72%的家长愿意为孩子的劳动实践、教育提供经费和精力的支持。由此可见,多数家长对学生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比较到位,也渴望学校能给予学生更系统的劳动教育。

学生劳动意识方面,谈及对同学(成绩好但不爱劳动)的态度时,80.87%的小学生表示不喜欢这样的同学。虽然几乎所有(99.48%)小学生都尊重环卫工人,说明小学生对于劳动者有着基本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很尊重劳动者,也有超过半数的小学生(60.68%)认为人生幸福的来源是劳动,劳动创造一生幸福,但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只有47.7%的小学生经常会主动做家务,50.38%的小学生会偶尔主动做家务,同时也有1.92%的学生完全不会主动做家务。在谈及人生幸福的来源时,只有60.68%的小学生认为幸福的来源是劳动,35.63%的孩子认为幸福的来源是有一个好爸爸或好妈妈,认为“拼爹”就能获得幸福。

(三)家务劳动指导方面,大部分家长会给予指导,但指导方法和方式需要改进。

家长问卷显示,只有63.71%的家长在孩子做家务时会经常给予指导和帮助,28.66%的家长有时会在孩子做家务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学生问卷也显示,小学生最愿意做的是与家人一起劳动,比如一起做清洁,选择此选项的高达88.27%,一起去菜市场买菜的有85.52%。我们推测,正是家长的指导和协助,孩子们更愿意和家人一起劳动。但我们也发现,不少家长用强制的方式让孩子劳动,或者用礼物的方式引诱,这些方式需要再思考。

(四)劳动时间方面,小学生的劳动时间相对较短。

整体来说,学生的劳动时间相对较少。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每天劳动半小时以上的小学生有19.06%,认为自己每天劳动10~30分钟之间的小学生有44.93%,每天劳动不超过10分钟的小学生有32.46%,也有3.54%的小学生每天几乎没有劳动时间。

家长问卷显示,每天劳动半个小时以上的孩子只有3.63%,每天劳动10~30分钟的孩子有45.56%,每天劳动不超过10分钟的有47.69%,每天不做家务劳动的孩子占3.12%。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中差异较大的是关于劳动半个小时以上的调查,家长认为,每天劳动半个小时以上的孩子只有3.63%,而学生问卷结果高达19.06%。

(五)劳动内容方面,新时代创新劳动还未被大多数人接受。

除了传统清洁扫除、种植类体力劳动外,垃圾分类(89.11%)、社区公益服务(74.68%)等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劳动内容被更多的家长认可。但3D打印(11.27%)、编程(15.18%)、电脑绘画(14.37%)、乐高搭建(21.27%)等脑力劳动不被家长和教师认为是劳动。家长版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家长认可劳动教育,71.07%的家长认为做家务对孩子人品、生活能力的重要性和学习的重要性同等重要,另一方面,问卷显示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比较薄弱,小学生自我服务的劳动意识还有待增强。

(六)学校劳动教育有明显的特点

1.学校劳动教育意识强,有顶层设计。

从全区收回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设情况的资料中,我们看到所有学校都有劳动教育意识,并且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开设了种类较多的与劳动相关的项目式学习内容。

2.学校劳动教育有特色,科研引领、板块划分和年段特质较明确。

有的学校将劳动教育课程搭建与教科研工作相结合,以课题的方式推动劳动教育的开展。大部分学校的劳动教育均以三大板块进行构建,即校园劳作、家务劳动、社区服务。各小学在劳动教育中,根据小学生年龄、年段等不同情况,在不同年段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

3.学校劳动教育内涵广,增添了时代特点和区域特色。

各小学采取比较多的是以项目式的学习方式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通过访谈资料我们发现,在各项目学习中传统文化的彰显、新技术的尝试让各学校呈现出不一样的特色。

4.学校劳动教育概念性强,落实不到位。

经过调查,大部分学校的劳动教育尚处于探索和搭建劳动教育课程框架阶段,真正落地实施不够。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大部分家长和老师对劳动内涵的认识不够清晰

访谈材料呈现出大部分学校将劳动简单理解为体力劳动,与做清洁、种植、家务或校务劳作等身体上的劳动画等号,忽视了3D打印、智慧劳动、艺术创造等创新型劳动。材料涉及的31所小学中脑力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内容很少。正因为不少家长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所以在引导孩子进行基础性劳动方面做得不够,造成部分孩子体力劳动的机会较少。也是因为对劳动认识的不清晰,导致对学生创造性劳动思维的培养不够。这些都影响着孩子对劳动的认识。

(二)劳动教育的课程落实不到位

在劳动教育推进工作中,以课程化推进的学校不足一半,更多的学校是将劳动教育单列为一个项目式的学习,说明劳动教育系统性还不足,呈现见子打子的情况。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劳动教育课程被挤占现象还比较明显。一方面,近年来,学校没有明确的劳动教育课程,也就是说劳动教育没有出现在课表中。另一方面,劳动教育没有教材,没有明确的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再一方面,劳动教育没有明

确的评价体系,没有记入学生的年度综合评价当中。这三方面的原因导致劳动教育课程落实起来十分艰难。

(三)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薄弱

查阅资料发现,在劳动教育中明确提出了评价体系的学校只有9所,而且评价标准还不够细致。很多时候,学校对学生的劳动评价只是一句话,不像九大部颁课程一样有着明确的评价标准和反馈细则。劳动评价和反馈没有记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不影响学生的“新三好”评比,对学生的激励不够。

针对上述问题,农村小学在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时,首先,要加强对教师进行培训,厘清劳动教育的内涵,促进教师充分挖掘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其次,加强对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施的过程性评价和督导,保障劳动教育的课时、内容落地以及目标的达成。第三,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应重视评价体系的建设,且评价体系应以发展性评价为指导,以评价促进学生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劳动技能的发展,并实现以劳动教育促进其他四育共同发展的目的。





太仓市双凤中心小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