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 一、解读艺术课程标准 1.创意实践: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包括对创作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探究与实验,生成独特的想法并转化为艺术成果。 2.第二学段(3~5年级)学习任务4:学做传统工艺品 本学习任务主要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技能制作传统工艺品,学习工艺师敬业、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内容要求: ·在欣赏民间工艺品时,了解其特定的制作方法,体会工艺师敬业、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通过剪、刻、折、叠、卷曲、捏塑、插接等方法制作工艺品,如剪纸、编织、刺绣、印染、陶艺、风筝、民间玩具等。 学业要求: ·能运用传统的工艺方法制作工艺品。 ·养成安全使用工具和材料的习惯。 3.教学提示 “学做传统工艺品”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工艺师选择适当的工具和材料、巧妙有事和精细制作工艺品的过程;指导学生采用网络搜素或实地考察等方式调查不同工艺品的特点,学习其制作流程,用临摹与创造相结合的方式创作工艺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工艺师具有敬业、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研讨与设计指向创意实践的小学美术传统工艺制作案例 1.分析高年段学生对传统工艺的了解与兴趣点 2.设计符合高年段学生特点的传统工艺制作教学方案 3.制定教学流程和评价标准 三、课题组反思总结:形成“传统工艺制作教学设计和评价标准”
思考: 一、分析高年段学生对传统工艺的了解与兴趣点 高年段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了解过剪纸、陶艺、民间玩具等,但是对扎染了解不多,通过学生采访调查发现,学生于扎染有了解的渴望,希望能够学习和尝试扎染的创作。因此,在高年段教学的传统工艺制作内容选择扎染。由于学生首次接触扎染工艺,为了降低学生操作难度,选择单色扎染工艺进行实践研究。 二、研讨与设计符合高年段学生特点的传统工艺制作教学方案 (一)学生学习特点分析 1.思维特点: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优势:他们不再满足于“是什么”,开始探究“为什么”。对于扎染,他们不仅能模仿操作步骤,更能开始理解其背后的原理,比如“为什么捆扎的地方不会被染色?”这为我们讲解防染原理提供了认知基础。 挑战:他们的抽象理解能力仍有限,对于过于深奥的传统文化内涵(如扎染的历史渊源、象征意义)可能难以完全消化,需要借助生动的故事、视频等直观手段进行引导。 2.动手操作能力:处于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五年级学生的手部小肌肉群控制能力、手眼协调能力相比低年级有了显著提高。他们能够完成捆、扎、缝、夹等相对精细的动作,这为顺利完成扎染的核心技法奠定了生理基础。他们渴望通过亲手实践来验证想法,体验感极强。 3.合作与表现欲:集体意识和个性化表达并存。 他们乐于与同伴交流、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非常适合他们,可以在技巧上互相帮助,在创意上相互启发。 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强烈渴望自己的作品是独特的、被认可的。扎染结果的“偶然性”和“独一无二”的特性,恰好能满足他们追求个性、展现自我的心理需求。 (二)学生学习方法分析 1.倾向于“做中学”与“探中学”。 被动听讲对于他们来说吸引力大减。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亲自操作、亲身探索来获取知识。因此,本课程应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讲解为辅,让学生在折叠、捆扎、染色、拆解的完整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总结成败。 2.依赖直观演示与分步模仿。 虽然逻辑思维在发展,但清晰的、可视化的演示仍是他们学习复杂技能的最有效途径。老师规范的、步骤清晰的操作演示(尤其是各种捆扎法)至关重要。他们善于模仿,并能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创新。 3.初步具备反思与总结的能力。 在活动后,他们能够在一定引导下,说出自己的制作过程、成功之处和遇到的困难。可以通过“作品展示会”、“经验分享会”等形式,引导他们进行简单的反思,将感性经验提升为理性认识。 (三)学生学习习惯分析 1.积极方面: 课前准备: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老师要求下,准备好相关的学习材料(如白色布、橡皮筋、手套等),具备了一定的任务意识。 课堂参与:对有趣的美术活动充满热情,能够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和动手环节中。 卫生习惯:经过多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已具备保持桌面整洁的基本意识,但在使用染料这类易脏污的材料时,仍需反复提醒。 2.需要引导和加强的方面: 计划性与耐心:部分学生在操作前缺乏整体规划,容易急于求成。扎染需要“先扎后染”,步骤不能颠倒,且捆扎需要耐心和细心,这可能是对部分学生习惯的挑战。 工具使用的规范性:对于新接触的工具(如染料、水盆、夹子等),需要老师明确强调使用规范和安全性,避免混乱和浪费。 收拾整理的习惯:活动结束后,清洗工具、整理桌面等收尾工作需要明确的指令和分工,才能高效完成。 (四)学生学习兴趣分析 1.兴趣点: 对“魔术”般的效果充满好奇:扎染最吸引学生的,莫过于拆开绳索、展现图案那一瞬间的惊喜与未知。这种如同开盲盒般的体验,是激发他们兴趣的最大动力。 对色彩和图案的天然喜爱:五彩斑斓的色彩和千变万化的花纹本身就对儿童有极强的吸引力。 对“自己做主”的创作渴望:“我的图案我做主”,从选择捆扎方法到选择颜色搭配,每一个决定都能让他们感受到创作的自主和乐趣。 2.可能的难点与对策: 难点1:畏惧失败。担心自己做得不好、图案不漂亮。 对策:强调扎染的“偶然美”和“独一无二”,没有“失败”的作品,只有“特别”的作品。多用鼓励性、欣赏性的语言评价每一位学生的作品。 难点2:畏难情绪。觉得步骤复杂,捆扎太麻烦。 对策:化繁为简,先教授最简单基础的捆扎法(如任意皱揉一团、圆形捆扎),让学生快速获得成功体验,再逐步增加难度。提供一些辅助工具(如用乒乓球、木块辅助捆扎)降低操作门槛。 三、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本次《扎染》课程的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情境化导入:用一段精美的扎染视频或一个关于扎染由来的小故事,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2.精讲多练:教师示范关键技法(如2-3种基础扎法)要清晰、慢速、重点突出。将大部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实践。 3.分层任务设计:设置“基础任务”(必须完成一种扎法)和“挑战任务”(尝试组合扎法或创意扎法),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需求。 4.强调合作与安全: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明确分工,同时反复强调染料使用的安全规范和卫生要求。 5.注重成果展示与评价:举办一个小型“班级扎染展”,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并通过互评、师评等方式,提升审美和反思能力。 四、制定评价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