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豪:“逆向设计”该怎么设计?在这本书中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例子。首先逆向设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预期结果。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在第一阶段我们就要思考教学目标,明确学习的优先次序。第二阶段: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我们可根据手机等评估证据来思考单元或课程,而不是简单地根据要将的内容或是一系列学习活动来思考单元或课程。第三阶段: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在头脑中有了清晰明确的结果和关于理解的合适证据后,我们就该全面考虑最适合的教学活动了。当然,阅读理论书籍,了解知识技能,也只是停留在灌输与填鸭层面,如何真正理解"逆向设计",还应开展实战运用,模仿着进行一、二次逆向设计,针对性地开展点评指导,进行逆向设计比评、说说设计思考和反思,才能将教师们最终引向"逆向设计"之路,才能逐渐削弱活动式、灌输式教学的弊端。 卢俊芳:我一直深信教育的目标是理解,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教学不仅是简单的教授与接受,而更应是一个深化理解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当我沉浸在这本书的世界中时,我发现它提供了一种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的教学设计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于“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理解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表面掌握,更是对知识背后逻辑、原理的探究,是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的能力。同时,书中也提出了理解六侧面:解释、释义、应用、洞察、神入、自知,这六个层面层层递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框架。 孙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强调了理解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缺乏主动思考和深入理解的过程。而本书所提倡的理解性教学,则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更能够理解知识的本质、来源和意义,从而真正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这种教学理念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书中作者提出了逆向设计的方法,即从期望的学习结果出发,逆向推导出适合的教学活动和评价策略。这种方法强调了目标、活动和评价的一致性,确保了教学过程始终围绕学生的理解展开。同时,作者还介绍了如何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 唐佳倩:书中提到,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我觉得,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回归点。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示灯,教学目标指到哪,课堂教学的列车就开到哪。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否明确、归纳总结是否清晰,直接指引着教学过程开展的顺利与否,以及学生学》效果的好与不好。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上课的重点和难点便把握不准确,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便很容易陷入混沌状态。只有充分研究学生,把握好学情,进行了行为研究的教学设计才是真正能被“理解”的教学设计。所以,我们要不断的修正和调整我们的教学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反思”和“复备”等环节。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本册的核心教学内容,还要兼顾以往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把知识学到位,把能力练到家,循序渐进,建构起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在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上,尽量不产生严重错位或缺位。比如,三年级的学生还不会默读,还只会出声读,这就没有达到相应要求,需要进行补课。如书中“设计中不可避免的困境”提到的问题和现象一样,我们的教学设计只有基于真实的教学环境才真正被“理解”,这就需要我们针对实际的学情对教学设计的调整、修改。 孙明园:本书给我们介绍了“逆向设计”。逆向设计告诉我们在教师思考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此类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能够表明学习达到了目的。虽然我们习惯上总是考虑教什么和如何教,但是现在我们要挑战自我,及时进行转变,首先关注预期学习结果,这样才有可能产生适合的教学行为。就像很多的老师一样,他们会先从输入端开始思考教学,即从固定的教材、擅长的教法,以及常见的活动开始思考教学,而不是从输出端开始思考教学。换句话说,太多的老师都只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他们首先花大量的时间思考的是:自己要做什么、使用哪些材料要求学生做什么,而不是首先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