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持人介绍《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 2.数学教师交流各自读后感。周文艳:我重点读了第三、五章,这两章主要阐明了如何明确目标以及如何根据目标设计基本问题,也有如下心得: 一、通过逆向设计,以具体结果为目标 二、明确基本问题,强调大概念 三、解析标准,明确包含在其中的大概念和核心任务 它像是指南针,为我今后的教学设计指引着正确的方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本书还值得我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并将这些知识、理论用于我的教学实践,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岳静:读了这本书,我了解到理解具有可迁移性,没有理解就不能获得任何知识的迁移,更不能对新体验产生更好的理解。理解就是透过具体知识的表象而对知识形成和应用的内在原理的探究和把握。按照中国传统哲学对终极原理“道”的理解, 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大道至简。在纷繁复杂的知识背后存在一个相通的原理,把握住了原理,就能达到“理解具有可迁移性”的目标。 万克冉:在传统的应试模式下,教师备课中的教学目标基本约等于语言能力与学习能力目标,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的目标意识是缺失的。这样一来,学生只有见到试卷才会两眼放光,学生成了“书智力障碍者”。而对于语言背后的历史演变思考呢?对于文化背后的教育性思考呢?对于不同文化的“和而不同”的理解与接纳呢?我们的教育,在很多年的发展中,正是缺失了思维与文化,才出现了与社会脱节的现象,我们的基础教育才错失了很多与更高端的学术接轨的良机。 赵菊:如何达成理解? 1.基于标准让教学回家 2.充分考虑学情 3.眼中要有森林 蔡志英:书中还详细阐述了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以追求理解为目标。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方法和策略,如情境设计、问题导向、合作学习等,这些方法都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同时,作者也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者。 杨颖:建一所房子需要先设计一个框架,同样,我们的教学设计也需要有个整体架构。我们平时在做教学设计时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学设计的关注点往往是”这个资源很好,我可以拿来做导语。”这样表达很新颖,我可以用作环节过渡。”这就是点上的关注,非面上的关照。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有架构意识。有了这个大的框架才能一点点的添砖加瓦,让教学设计的大厦既牢固又美观。 庞景景:本书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出“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提倡逆向思维、逆向设计,力求达到教育核心素养背景下对大概念的深刻解读。书中内容以独特的视角,通过全方位的分析举例论证,推翻了传统的教学概念,对教学设计重新定位,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次教学思维上的洗礼。 项建林:1.抓好课堂主阵地。教师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打造充满掌声、笑声、辩论声的生命高效课堂,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 2.加强课后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科学实践,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3.完善作业管理,深化评价改革。形成并完善学校作业系统,减少作业总量,提升作业质量,同时,探索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跨学科作业。 陆文清:逆向设计告诉我们在教师思考如何开展“教”与“学”的活动之前,先要思考此类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能够表明学习达到了目的。虽然我们习惯上总是考虑教什么和如何教,但是现在要挑战自我,及时进行转变。首先关注预期学习结果,这样才有可能产生适合的教学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