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搜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作业管理(顾雪琴)

作者: 时间:2024-06-29 点击数: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作业管理

最近几年,国家及地方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工作,连续下发了多个文件予以加强。2018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出台了中小学生减负“30条”,明确提出“严控书面作业总量”“科学合理布置作业”的要求;目的是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但是,由于一所学校中往往老师数量较多,分别任教着不同的年级、班级和不同的学科,所以每天都会有大量作业产生。学校在进行实际的作业管理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实际的困难。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可以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多方联动、统筹融合的作业管理思路,通过研发“作业管家”管理系统,串联起教学部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年级组长、延时服务教师、家长等多方的作业管理职能,从“备、审、控、评”四个方面全面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精准管理。

一是作业管理职责精准化。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业务校长为分管责任人,教学部门负责把握作业管理的顶层设计,引领发展方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负责具体作业,包括作业内容、形式、学科作业总量控制;年级组长统筹协调各学科作业,负责年级作业总量控制;班主任负责班级日作业总量控制;任课教师协调、严格控制好本学科作业量。形成作业管理互相联动的立体结构,环环相通,环环相扣。

二是作业备案管理精准化。每位教师把当天要布置的作业通过文本、附件或图片的形式用手机或电脑上传“作业管家”备案,标记分层设置、完成所需时间等,并对自行印制的或选择的成题作业,提前试做筛选或改编,形成个人的作业资源库,不仅便于自己查看和反思,而且其他教师和家长也可以随时随地按学科、时间、班级、教师进行查询。上传作业操作比较简单,在明确布置作业内容的基础上,只需12分钟时间即可完成“信息化”作业布置。但这短短的两分钟时间,为后续的审、控、评节约了大量时间。

三是作业审核管理精准化。将作业设计纳入教学管理,老师们上传后的作业,经教研组或备课组网上把关审核通过后方能对外发布实施,使作业由“狂轰滥炸型”变为“精准制导型”。

四是作业调控管理精准化。为改变学科教师之间因缺少必要沟通而出现的各科布置的作业累积总量某天过多或过少的“旱涝不均”现象,监管部门统一规定每天布置作业的学科及作业量,同时将年级组长、班主任设为作业协调员,使其通过后台能够即时看到所在年级每个班每门学科布置作业的情况,一旦发现某一天各科布置的作业总量过多或过少,就主动与学科教师通报作业信息,协调班级日作业量,保持作业量在不超标的情况下基本平衡。

五是作业评价管理精准化。依托“作业管家”,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可以对本学科或本备课组教师所布置的作业进行评价指导,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分管教学的校长、校长可以对所有老师布置的作业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不仅如此,所有老师在进行校内延时服务时,还可以利用“作业管家”向布置作业的老师反馈作业完成人数、作业量大小、难易程度等信息,帮助老师们在后面的教学工作中进行调整或改进。

六是作业数据管理精准化。充分利用作业管家的大数据统计功能,加强对学校作业大数据的精准化管理和研判,对作业质量进行分析和预警,供备课组、教研组思考和研究,探讨破解策略。

总之,作业既是一种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也是落实素养的重要方式。作业改革始终是“减负”政策的核心要点。只有明确统筹要求、优化统筹流程、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工作保障,同时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管理、监测、分析学生作业情况,才能确保各项作业管理要求落地生根,切实为学生减负。





太仓市双凤中心小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