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荻》72期读书心得——徐萍

作者: 时间:2024-01-09 点击数: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课程方强调学习评价要以素养为导向,注重对学生的价值体认与践行、知识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表现的考查。可见,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而评价正是决定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高质量实施的关键。

本文在分析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评价目标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实例阐述评价要素该怎么确定、评价任务设计该怎么做的问题,期望通过嵌入“学—评”一致的评价任务,来指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展。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的实施困境

其一,对过程性数据的探测和沉淀不足。人工收集和记录学习过程的行为表现和典型作品耗时低效,无法做到全过程、全覆盖;学生差异化学习的证据难以及时记录和保存,导致关键证据收集整理不足。其二,对过程性数据的深挖和分析不足。其三,对过程性数据的共享和协商不足。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的数字化赋能行动

开发数字化评价系统,深度融合技术与评价,基于“数据+证据”科学评估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知识运用、实践体验、协作交流、问题解决等能力发展水平,为优化学习和教学改进提供决策依据。建立素养导向的评价体系,让评价目标可测可评。建立评价认知模型,探索人工智能个性化述评。

三、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的思考

以技术赋能回应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变革的现实需求,纾解了数据挖掘分析的评价难点。教师、学生可通过平台数据准确了解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整体情况,也可以了解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帮助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记录学习心得,分享学习成果,参与同伴互助学习。教师则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对学生作出差异化指导,以数据驱动实现“一生一评”“一生一策”的个性化述评。建立多学科数据会诊机制,保证了多学科教师通过沟通、交流和协商方式,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作出描述性的质性分析。

构建素养导向的评价体系、开发支持性评价工具、深挖多模态数据的循证分析,形成人机协同的个性化述评和多学科教师协商评价的校本实践路径,有效纾解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困境。

 

 

太仓市双凤中心小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