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指导》读后感——陆文清

作者: 时间:2025-01-08 点击数:

《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指导》读后感——陆文清

在阅读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指导》之后,我深感其对于当前教育改革与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一、跨而有“联”,

跨学科主题学习最鲜明的特征便是其“跨”与“联”的紧密结合。在设计跨学科主题活动时,我们需具备全局视野,打破学科壁垒,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方法乃至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不仅要求教师在预设教学目标时,要精准把握大单元视域下的整体方向,更要注重课程间的协同作用,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跨学科整合,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知识背景下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跨而有“融”,

“融”是跨学科主题学习得以实现的关键。在构思和创编主题活动项目时,教师应巧妙融合多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探究、分析和创造。这种融合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方法论的互通与思维方式的碰撞,它强调知识的融会贯通与实践应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将得到显著提升。

三、跨而有“度”,

跨学科主题学习虽然强调“跨”,但绝不能忽视“度”的把握。这个“度”

既包括对学科知识深度的把握,也包括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关注。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确保活动既具有挑战性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在真实情境中布局和开展学习活动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四、跨而有“评”,

评价体系是跨学科主题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重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感态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方式,如项目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成长轨迹。同时,评价体系的构建还应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他们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从单一学科学习转向跨学科整合学习。


太仓市双凤中心小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