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期汇报表 ( 2022—2023 年学年度第二学期)

作者: 时间:2024-01-10 点击数:

太仓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期汇报表

20222023 年学年度第学期)


课题名称

融通式品格培养新时代劳动育人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

D/2021/02/766

承担单位

太仓市双凤中心小学

立项时间

2022.1.27

沈志豪  陈刚

联系电话

15962287117

E-mail

20612669@qq.com

课题资料变更情况

(如无则不填;如需变更,附交“课题管理信息更改申请表”一式两份)

课题名称

变更为

融通:新时代以劳育人的校本化实践研究

完成时间

延期至


主持人

变更为


研究成员

增删情况


一、本学期研究工作进展情况

本学期活动一览:

1.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梳理与整合 ——双凤中心小学“融通:新时代以劳育人的校本化实践研究”省级课题3月份活动全体课题组成员 主持人: 沈志豪  陈刚

主要解决问题: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厘清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为将劳动教育融通于各学科的教学中确立融通主题。(1)课题组成员针对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要素及学科融合主题表进行研讨,课题组将劳动素养分为:劳动能力、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再将劳动能力细化为: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创新思维;劳动观念细化为:劳动成果、劳动人民和劳动意识。(2)教师们根据自己执教的学科内容进行筛选,厘清各学科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3)学校课题核心组成员对各个学科教师的表格进行梳理与整合形成,各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要素及学科融合主题梳理表,为将劳动教育融通于各学科的教学中确立融通主题。


2.融通:新时代以劳育人观念在小学四年级美术课堂中的落实——双凤中心小学“融通:新时代以劳育人的校本化实践研究”省级课题4月份活动(全体课题组成员 主持人: 沈志豪  陈刚

主要解决问题:(1尝试解决新时代劳动育人的学科融通的内容选择。(2尝试寻找新时代劳动育人的学段融通的方法。(3劳动与学科融通,让课程更贴近学生生活,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兴趣发展。

3.劳动技能手册编写的思考和建议——双凤中心小学“融通:新时代以劳育人的校本化实践研究”省级课题5月份活动(全体课题组成员 主持人: 沈志豪  陈刚  

主要解决问题: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贯通小学低、中、高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独特育人价值。(1)根据劳动必修课课程结构、结合老师们的学段划分和特长等,对各组成员进行了调整。(2)编写一至六年级的劳动教育成长手册,小组分版块,组员分任务群,精准分工,各司其职。

4.立足劳动教育,融通学科类型,优化课堂教学 ——双凤中心小学“融通:新时代以劳育人的校本化实践研究”省级课题6月份活动(全体课题组成员 主持人: 沈志豪  陈刚  

主要解决问题:教师实行劳动与学科融通经验总结与分享。(1)鉴于“学科融通”,打造跨学科典型课例。尝试将劳动与学科融合起来,将专业知识与劳动技能同步开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劳动之美,传承劳动之行,塑造劳动之德。(2校级学科论文交流活动。潘焱、孙帆和许王杰老师进行题为《新时代以劳育人理念下小学美术与劳动课程的融通实践》、《劳动教育融入小学科学课堂实践探究》和《例谈新课标下如何融入劳动教育落实小学英语学科育人功能》的讲座,进行分享和交流。


5.阶段总结交流 ——双凤中心小学“融通:新时代以劳育人的校本化实践研究”省级课题7月份活动全体课题组成员 主持人: 沈志豪  陈刚

主要解决问题:根据课题中所出现的问题,项目成员进行经验交流、总结、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研究论文。“课程内容与框架构建”中,可以通过学科课程内容加以整合,在劳动课程中、劳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并通过活动评价学生的表现。课题组成员把自己本学期对课题研究的认识、体验、感悟写出来与同伴交流,把成功的案例用新理论加以剖析与同事共享,把教学过程经验总结出来,形成论文成果与其他老师共同切磋交流。通过研究讨论,老师们更清晰地了解了整个课题框架的构建,更明确如何开展具体的微课程研究。



二、本学期课题研究主要成果(可另附纸)

一、劳动教育要素及学科融合主题表

13222




二、劳动教育1-6年级《指导手册》

通过本次课题研讨活动,课题组将组织成员编写好六个年级6本《指导手册》,每个年级全一册,形成一套富有双小特色的劳动教育地方教材。


三、劳动教育论文





三、课题研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存在问题:

第一是劳动教育的“窄化”。没有明确“劳动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边界,往往把劳动技术教育、通用技术教育等同于劳动教育,对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内容丰富性(包括劳动生活教育、劳动创造教育等)认识还十分不够;有时把劳动教育等同于“劳动技术课”,不清楚劳动教育的“全貌”。


第二是劳动教育的“弱化”。劳动教育有时被沦为智育的附庸,既难做到“五育并举”,更能看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具体举措。劳动教育的课时很难保证,在“升学指挥棒”以及“考试战斗机”文化的影响下,往往被挪作他用,劳动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第三是劳动教育的“异化”。把学校内外开展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视为劳动教育,认为智育课程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脑力劳动”教育,参加一些动手操作、社会实践或学校卫生清扫等“体力劳动”就算是劳动教育,没有专门进行劳动教育的时间、空间与资源的统筹安排。


第四是劳动教育的“物化”困境。在学校劳动教育中,往往过于强调通过劳动去获取“物化”的东西,如种植农作物的收成、班级劳动卫生评比分数、参加体力劳动与动手操作活动竞赛的等第与物质奖励等,缺乏对劳动成果珍惜、劳动价值体悟等精神层面的分享、引领乃至内化。

改进措施:

一、厘清劳动教育实践的内容边界——避免“窄化”。中小学不能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劳动技术教育或通用技术教育,应从“劳动教育”的本源以及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要求中,厘清劳动教育实践的内容边界。《辞海》将“劳动教育”解释为“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活动。”从这个解释以及《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中,既可以明晰劳动教育的专门性质所在,又可以理清劳动教育内容涵盖劳动兴趣、劳动意识、劳动认知、劳动价值、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劳动创造等方面的劳动素养教育。

二、创设劳动教育实践的丰富载体——消除“弱化”。明晰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后,努力拓展或创设劳动教育实践的丰富载体是消除劳动教育“弱化”、提升劳动教育地位的关键。除了将常规的中小学劳动技术课、通用技术课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到实处外,需根据各地中小学的实际与学校的特点,努力创设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载体。

三、拓展劳动教育实践的多样空间——摈弃“异化”。劳动教育应当有自己的场地与空间,包括专门的劳动教育专用教室,劳动教育校内基地,以此强化劳动技能教育,优化劳动品质教育。在建设劳动教育实践专门空间的同时,也需要将其他符合劳动教育目标与内容的教育资源“为我所用”,不断拓展劳动教育实践的多样空间。包括利用当前学校教育空间,创立引导学生运用现代技术、工具、手段进行创新、创意、创造活动,明晰劳动创造与现代科技运用、发展之间的联系;要借助许多初中、高中建立的整合数字技术的创新实验室,运用实验室配置的先进技术,开展基于感兴趣领域的科技、工程领域的探究,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劳动毅力、劳动精神与劳动价值的魅力。












四、注重对劳动教育实践的评价引导——克服“物化”。劳动教育实践的学校评价导引,应立足于符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要求与“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期许这两个基本点,将“劳”作为“五育”并举的基本组成部分与“更高水平人才”的衡量标准。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结合,幸福生活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等结合起来进行衡量,促进学生能够从自身综合素养提升的视角,“常态化”地开展体验性劳动与创造性劳动。学校在建立专门的学生劳动评价制度时,需引领学生乃至家庭重视劳动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化,关注学生认识劳动教育在促进物质与精神财富创造方面的功能,注重学生在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材料的整理与记录,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关注学生劳动体验中的诚信教育,力求在引导学生的辛勤劳动、诚信劳动与创造性劳动上形成学校各具特色的评价系统。


四、下学期研究计划


2023年度月研究工作计划表

活动主题

所要解决的问题

活动形式与内容

研究方法

预期成果

7-8月

理论研究、阶段小结

梳理各学科劳动教育资源开发、融合等情况,形成系列

学科劳动教育内容开发情况梳理。

经验总结法

方案

9-12月

研究课

各学科与劳动课程资源融合课

1.课题组研讨主题

2.课题组磨课研讨

行动研究法

课例研究

9-12

劳动实践

家校社资源平台的构建,实践体验感悟。

年级分主题开展实践体验。

行动研究法

劳动心得

10月

教案评比

各学科与劳动课程资源教案设计

全校教师参与比赛

行动研究法

教案集

12月


专家把脉,课堂教学中劳动资源运用效果展示

检验课堂教学中劳动资源的利用的效果

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和研讨活动

案例研究法

教学案例和反思










课题研究单位意见





负责人签名

单位盖章


   

太仓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意见





单位盖章


   



太仓市双凤中心小学版权所有